校友分享
自2000年成立以来,国际学院培育了不少本地及非本地学生。现在,他们各自在社会上担当着不同角色,继续努力回馈社会。以下是部分毕业生的分享。
应用科学学部
CIE肯定我對生命科學的熱誠,珍貴的學習體驗亦為我將來升學和就業鋪路。
譚凱蔚 ’16
- 現職於生物科技公司
- 2020年香港科技大學理學(生物科技)畢業
- 2016年香港浸會大學理學副學士(生命科學)畢業
CIE肯定我對生命科學的熱誠,珍貴的學習體驗亦為我將來升學和就業鋪路。
譚凱蔚 ’16
人文及语言学部
文化研究課程讓我培養批判思考能力和拓展解讀多元文本視野,如電影、歌詞和性別形象。堅實的學術基礎使我在升學路上得心應手,並於學士畢業後投身學術界發展。
周信意 ’22
- 大學研究助理
- 2024年香港浸會大學人文學文學士畢業
- 2022年香港浸會大學文學副學士(文化研究)畢業
文化研究課程讓我培養批判思考能力和拓展解讀多元文本視野。
周信意 ’22
商学部
CIE的小班教學模式將老師與同學的距離拉近。遇到不懂的問題時,我們隨時可以向講師提問並得到清晰的解答,令我在學習上獲益良多。課堂以外,我會積極參與課餘活動及大型比賽,這對我未來的升學和就業有很大幫助。我曾擔任CIE投資協會的會長,並在講師的指導下,獲得了不少寶貴的經驗和學會了許多實用的技巧。例如如何舉辦和宣傳大型活動、引導同學積極參與等。這些技巧在我升讀學士課程之後,於不同學科的小組作業及活動中都能派上用場。
藍婉珺 ’21
- 商業分析師
- 2023年香港浸會大學人力資源管理學商學士(榮譽) 畢業
- 2021年香港浸會大學文學副學士 (財務管理)畢業
CIE的小班教學模式將老師與同學的距離拉近。
藍婉珺 ’21
社会科学学部
CIE課程提供很多專業培訓、外出實習及到社區服務的機會,讓我們可將課本所學習到的知識應用於工作上,亦讓我們了解到自己是否適合在此行業工作。運動及康樂學的副學士課程有很多銜接機會,讓我可安心繼續升學。
林俊民 ’12
- 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助理程序幹事
- 2014年香港浸會大學運動及康樂領袖學社會科學學士畢業
- 2012年香港浸會大學理學副學士(運動及康樂學)畢業
- 2010年香港浸會大學副學士基礎課程畢業
副學士課程有很多銜接機會,讓我可安心繼續升學。
林俊民 ’1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