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

校友分享

自2000年成立以来,国际学院培育了不少本地及非本地学生。现在,他们各自在社会上担当着不同角色,继续努力回馈社会。以下是部分毕业生的分享。

应用科学学部

國際學院提供多元學習機會,包括實地考察、專家講座及暑期實習等,鞏固了我對環保學科的知識及引起對生態保育的興趣,為其後的升學及就業之旅打好基礎。此外,我很感謝老師對我的用心指導及關愛。
朱麒滔  ’12
  • 漁農自然護理署農林督察
  • 2014年香港浸會大學應用生物學理學士(榮譽)環境科學主修畢業
  • 2012年香港浸會大學理學副學士(環境保育學)畢業
  • 2010年香港浸會大學副學士基礎課程畢業
很感謝老師對我的用心指導及關愛。
朱麒滔  ’12
  • 漁農自然護理署農林督察

人文及语言学部

副學士課程與我升讀的學系和科目有明確的銜接,升學後應付學業更容易,而且學院的跨學部選科設計令我有機會學習專業中文以外的知識,為我現在於講求創新和獨立思考的資訊科技創業公司工作打穩基礎。
何俊霖  ’11
  • 資訊科技創業公司項目經理
  • 2013年香港中文大學文化研究學士畢業
  • 2011香港浸會大學文學副學士(專業中文) 畢業
  • 2009年香港浸會大學副學士基礎課程畢業
跨學部選科設計令我有機會學習本科以外的知識。
何俊霖  ’11
  • 資訊科技創業公司項目經理

商学部

CIE的小班教學模式將老師與同學的距離拉近。遇到不懂的問題時,我們隨時可以向講師提問並得到清晰的解答,令我在學習上獲益良多。課堂以外,我會積極參與課餘活動及大型比賽,這對我未來的升學和就業有很大幫助。我曾擔任CIE投資協會的會長,並在講師的指導下,獲得了不少寶貴的經驗和學會了許多實用的技巧。例如如何舉辦和宣傳大型活動、引導同學積極參與等。這些技巧在我升讀學士課程之後,於不同學科的小組作業及活動中都能派上用場。
藍婉珺  ’21
  • 商業分析師
  • 2023年香港浸會大學人力資源管理學商學士(榮譽) 畢業
  • 2021年香港浸會大學文學副學士 (財務管理)畢業
CIE的小班教學模式將老師與同學的距離拉近。
藍婉珺  ’21
  • 商業分析師

传理学部

作爲内地生,學院爲我提供了很多參與學生活動的機會。在讀期間,我參加了北歐遊學團並成功申請到ROA獎學金,這一次遊學團的經歷爲我之後升學帶來很大幫助。除此之外,我也曾競選傳理學生會幹事,並且參加學生活動,包括迎新活動和嘉賓講座,對於當時廣東話不好的我來説,是一個鍛練語言的好機會。讀書時的課外活動經驗對我之後留在香港工作影響很大。
李琛  ’18
  • 投資研究助理
  • 2021年香港浸會大學傳理學學士(榮譽)— 新聞與數碼媒體(數據與媒體傳播專修)畢業
  • 2018年香港浸會大學文學副學士(傳理學)畢業
讀書時的課外活動經驗對我之後留在香港工作影響很大。
李琛  ’18
  • 投資研究助理

社会科学学部

在CIE的兩年學習時間是一個寶貴的經歷。課程學到許多的心理學的知識。這裡的老師也相當細心,每當同學需要學習指導或遇到任何問題,他們都樂意地提供協助。
劉祉聯  ’16
  • 現職於支援自閉症兒童的中心
  • 2019年香港大學社會科學學士(心理學)畢業
  • 2016年香港浸會大學理學副學士(心理學) 畢業
在CIE的兩年學習時間是一個寶貴的經歷。
劉祉聯  ’16
  • 現職於支援自閉症兒童的中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