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

校友分享

自2000年成立以來,國際學院培育了不少本地及非本地學生。現在,他們各自在社會上擔當著不同角色,繼續努力回饋社會。以下是部分畢業生的分享。

應用科學學部

CIE提供多元學習活動,使我有機會參加不同類型的交流計劃及個人成長活動,當中不乏海外學習及本地參觀體驗。有幸在台灣及泰國兩地與當地官員、環團交流會面及參觀不同機構,這些活動皆使我大開眼界、獲益匪淺。
蔡嘉樂  ’20
  • 現修讀香港中文大學社會科學學士 - 地理與資源管理學課程
  • 2020年香港浸會大學理學副學士 (地理及資源管理)畢業
我有機會參加不同類型的交流計劃及個人成長活動,當中不乏海外學習及本地參觀體驗。
蔡嘉樂  ’20
  • 現修讀香港中文大學社會科學學士 - 地理與資源管理學課程

人文及語言學部

修讀文化研究讓我認識到後結構主義和解構主義,開啟了我對當代新思潮的興趣,驅使我向哲學方向發展,在修讀哲學碩士學位之後,更遠赴法國進一步探索學界的新思潮,例如世界主義和超人類主義。這些經歷成就今天的我。
羅靜琳  ’15
  • 大學講師
  • 2023年法國土魯斯第二大學及比利時魯汶天主教大學歐洲哲學碩士畢業
  • 2020年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碩士畢業
  • 2018 年香港中文大學哲學文學士畢業
  • 2015年香港浸會大學文學副學士(文化研究) 畢業
文化研究開啟了我對當代新思潮的興趣,更遠赴法國進一步探索學界的新思潮。
羅靜琳  ’15
  • 大學講師

商學部

在疫情影響下,雖然失去了旅遊科實習的機會,但是從課堂上的小組討論中,我汲取到不少關於酒店、項目管理和款待業的知識,幫助我裝備自己和選擇將來的理想工作。
徐藴瑤  ’21
  • 機艙服務員
  • 2022年南澳洲大學 旅遊及項目管理商學士畢業
  • 2021年香港浸會大學文學副學士(旅遊及款待業管理)畢業
我學到很多有關旅遊及款待業的專業知識,例如酒店業的運作和架構,這讓我對未來就業方向有了明確目標。
徐藴瑤  ’21
  • 機艙服務員

傳理學部

學院提供多元化的體驗活動鼓勵同學參加。我曾經參與領袖訓練計劃、學院刊物《覔Invisible》的編輯工作 及 AD Here 廣告大賽籌委等活動,讓我有機會跟不同專修的同學交流,學習與人合作及欣賞每個人的獨特之處,擴濶視野,促進個人成長。
梁善祺  ’14
  • 廣播機構記者
  • 2016年香港浸會大學傳理學社會科學學士(榮譽)-新聞主修畢業
  • 2014年香港浸會大學文學副學士(新聞學)畢業
學院提供多元化的體驗活動鼓勵同學參加,讓我有機會跟不同專修的同學交流。
梁善祺  ’14
  • 廣播機構記者

社會科學學部

國際學院提供的優質培訓及傳授的心理學知識,為我現在的輔導工作打好了堅實的基礎。老師悉心的教導,更引發我對輔導心理學的興趣。此外,CIE與外國大學的銜接協議,使我有機會在著名的學府完成大學學位課程,這都是國際學院給我的機會,我實在十分感謝母校對我的栽培。
錢鋒  ’04
  • 家庭心理治療師
  • 2016年Northcentral University心理學哲學博士(婚姻及家庭)畢業
  • 2009年香港理工大學社會工作碩士 (家庭本位實務及家庭治療) 畢業
  • 2006年澳洲蒙那許大學心理學及哲學文學士畢業
  • 2004年香港浸會大學理學副學士 (心理學) 畢業
CIE與外國大學的銜接協議,使我在著名的學府完成大學學位課程。
錢鋒  ’04
  • 家庭心理治療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