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

環境保育點止大熊貓 範疇多多不離地

2024年10月22日
返回

海洋公園大熊貓盈盈8月誕下一對龍鳳胎,這對「港產」大熊貓寶寶萌樣俘虜很多市民的心,加上中央再次贈送的兩隻大熊貓上月底亦到港,全城掀起大熊貓熱潮。今次請來浸大國際學院應用科學學部講師韋栖博士從多個範疇,分享大熊貓保育情況,講述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,並以非常生活化的角度,為大家揭開環境保育的面紗。

大熊貓3招保育︰遷地保育、在地保育、生物走廊
大熊貓目前脫離了「瀕危」物種行列,被降為「易危」物種,而內地野外大熊貓亦增長至近1,900隻,究竟保育工作是怎樣?韋博士告訴我們,大熊貓不是群居動物,當種群數量減少,很難自然交配,故需要人工繁殖。有趣的是,保育人員會為大熊貓按照基因差異度計算配對分數,分數夠才會人工繁殖。她指大熊貓最初的保育主要靠「遷地保育」,在人工繁殖後,讓大熊貓離開生長地,海洋公園的樂樂和盈盈便是例子。在內地,大熊貓也同時依靠「在地保育」(又稱棲息地保護),即建立自然保護區,保護野生種群,目前數量已達67個。但由於每個保護區的大熊貓種群僅約30隻,仍需發展野生生物走廊,連接孤立分散的種群,讓牠們互相往來,減少近親繁殖情況發生。

大熊貓人見人愛,被視作「明星物種」,在環境保育上發揮強大推廣作用。韋博士解釋,明星物種又稱「旗艦物種」,即具較高知名度和吸引力,能象徵並引導對整個生態系統保護的物種。大熊貓同時是「傘護物種」,要在地保育大熊貓,就要先保育竹林,變相保育了同一棲息地的其他物種,就如保護傘。「選擇兼具傘護物種身分的生物作為旗艦物種,其實是保護生物學的策略,喚起人們對環境保育的持續關注」。她提  醒,香港兩棲動物如盧氏小樹蛙,哺乳動物如中華穿山甲,植物如土沉香、香港杜鵑等,都需要特別保育。

簡單來說,保育動物棲息地,便能保育不同物種,有助維持生物多樣性(biodiversity)。生物多樣性是指形形色色的生物間差異,分基因、物種及生態系統三個層次。「以往人們關注物種的種類、數量,現在更多提及自然資本(natural capital)概念,偏向自然資源管理,包括水源、泥土、森林與能源等,都有自身價值。自然資本涵蓋自然資源及生物多樣性,為人類提供「生態系統服務」(ecosystem services)。」切勿被這些名詞嚇怕,韋博士指出,生態系統服務與大眾生活息息相關,飲用水、電力煤氣、各式糧食都是由此而來。

生物多樣性、種子基因庫  猶如挪亞方舟
香港屬彈丸之地,韋博士點出在高度城市化下,生物多樣性算高,政府從保育政策入手,制訂《生物多樣性策略及行動計劃》。這行動計劃限制了土地用途,有利環境保育,韋博士以濕地公園為例,「這塊土地荒廢之前是水稻田,需要環境修復,才變身濕地公園,既可在地保育,也有教育和休閒功能;如果沒有限制,土地一旦變作工商業用途,就難以回頭,不再適合動植物生存。」她提到原來標本也是保育方式,漁農自然護理署設香港植物標本室,每年與嘉道理農場合作蒐集種子,猶如基因庫;署方亦在城門標本林種植,蒐集香港罕有樹木品種。她形容,維持生物多樣性、種子基因庫等保育工作,有點像挪亞方舟,「若將來地球環境再惡化,可能不適合稻米生長,但由於保育了不少物種,總有適合種植的農產品作糧食。」

減廢回收人人可出力  企業也有環保責任
韋博士表示,環境保育不止生物多樣性,而是綜合議題。其實與我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,例如到店舖購物若忘了帶環保袋,便要付費購買賿袋,這項膠袋徵費便是政府的環境保育工作,希望大眾減用膠袋。又如減廢回收的「綠在區區」,總有一個在你左近,回收點有專人在場幫助分類回收,有助提高市民主動回收意慾。就算我們每日丟棄的大小垃圾,也涉及環境保育,如何妥善廢物處理減少影響環境,是一大學問,「廢物有好多種類,如固體廢物、廢水、廚餘等,政府會採取不同行動去處理」。

至於自然資源管理,我們每日飲用的水需要水質管理、沖廁所用的水需經海水化淡,這些都屬於水資源管理,由不同政府部門負責。此外,我們生活圍繞各類污染,環境保護署制訂不同污染管制政策,治理空氣、噪音、水質等,保護環境,亦保障生活質素。

企業日常亦要處理環境保育相關工作,這不得不提近年熱門的ESG(環境、社會和管治)。ESG要求企業負起更多環境保育責任,當中「減碳」便是重要一環。韋博士表示,因應碳達峰及碳中和的目標,企業須符合碳排放要求,如舊有建築物須進行碳審計(carbon audit,即估算人類活動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量),「簡單舉例,建築物太多燈光耗電,製造過量碳排放,便不符合綠色建築物標準」。她補充,推動使用可再生能源(如風能及太陽能),均有助減碳。

行業求「通才」若渴  年輕人宜具跨學科知識
總括來說,環境保育涉及範疇甚廣泛,韋博士認為香港已推動不少環境保育工作,惟目前欠缺足夠人才。她指這類人才雖然需要擁有專科知識,但同時要涉獵其他知識,換言之需要「通才」。「例如有環境科學背景的人士需要掌握環境修復知識,需要工程或應用科技的技能,亦需要社會科學的相關知識。」

韋博士建議有志投身環境保育的年輕人,需要具備以下知識︰

  • 環境及資源議題知識,如氣候變遷、空氣污染、水污染、廢棄物、城市發展、碳審計與碳經濟
  • 不同環境學科的知識,如環境政策、環境健康、環境法、生態學、自然地理學等
  • 環境檢測技術、環境分析

其實除投身環保行業外,人人都可出一分力,簡單如回收膠樽,也可從消費入手,如減少購買野生動植物產品。只要人人踏出一小步,並持之以恆,地球環境將更美好。

學士學位及副學士課程 迎合環境保育需求
浸大國際學院開辦一系列與環境及資源管理相關的課程,從不同方位教授相關知識和實用技能,適合有志投身環境保育的年輕人報讀。課程包括︰
1.    「環境及資源管理社會科學學士(榮譽)學位課程」(適合副學士及高級文憑畢業生報讀)

  • 相當於本科學位課程的第三及第四學年,教授自然及社會科學的基礎知識,讓同學以跨學科知識研究和分析環境議題
  •  深化學生欣賞自然環境的能力,對健全生態系統及可持續環境的認識
  • 培養學生使用環境研究方法、生態學實地考察、以及統計學的知識及能力,幫助學生辨析在本地、區域至全球的環境及保育議題
  •  除課堂及實習機會外,課程亦安排同學出外考察,例如赴四川參觀大熊貓保育中心、往九州參觀綠色建築等

2.    「環境保育學副學士課程」(適合DSE畢業生報讀)

  • 着重環境科學、生態學、自然保育和生態旅遊等知識,着重生態實地調查,在環境中學習
  • 環境保育專家就相關領域的地方和區域主題舉辦研討會
  • 為有興趣親身體驗環境保育工作的學生提供實習機會

3. 「地理及資源管理副學士課程」(適合DSE畢業生報讀)

  • 着重教授綜合科學、地理、自然和地質、社會經濟與公共政策的知識,並就這些方向去探索地理和資源管理議題
  • 應用所學知識和技能,評估與不同環境和資源管理問題相關的可能解決方案和政策
  • 透過實地訪問、考察團和暑期實習計劃,取得實戰經驗